乌兰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走进乌兰 | 新闻中心 | 乌兰微报 | 领导动态 | 民生关注 | 通知公告 | 民俗文化 | 重点宣传 | 多彩乌兰 | 学习之窗 | 他山之石 | 生活百科
《青海日报》海西:新能源“借光行风”风生水起
来源: 海西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6-06-08 14:00:29
编辑: 乌兰新闻网

  车辆行进在柴达木盆地,不时可以看到一望无垠的“镜面方阵”和“风车方阵”映衬着高原的蓝天和白云,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成为瀚海一景。大地每一寸风和太阳的每一束光热都能在这个地方汇聚成能量,推动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罗永红说:“柴达木是太阳能高值区,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著名的‘阳光地带’,这里有可用于光伏产业建设的土地10万平方公里,且相对集中、广袤平坦、无遮挡,理论装机可达到30亿千瓦,最适合大规模开发了。”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能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15%;完成光伏装机容量2933兆瓦,全州累计发电量217亿千瓦时,其中,火电87.29亿千瓦时,水电32.65亿千瓦时,光伏87.9亿千瓦时,风电8.2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跃居第一。

  德令哈协合光伏发电厂总经理米昕介绍,2011年,中国风电集团之所以选择在这片戈壁滩上扎脚,看中的恰恰是这里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等典型的荒漠、半荒漠高原干旱气候,稳定的太阳能辐射为这个占地120多公顷、工程总投资达9.18亿元的光伏电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以前“空耗”的太阳能辐射在收集转换中变成了宝贵的能源,年总发电量达1.3亿千瓦时,在为近在眼前的德令哈市发展提供能源支持的同时,也打上了海西的标签跨出省门输往内地。

  在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挺立在高原上,洁白的机身,线条优雅的叶片,远远望去,近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在辽阔的旷野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今年4月5日海西州400个项目集中开复工,就有多个风电项目开工新建,为循环经济实验区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

  目前海西州已基本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大型并网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同时以光伏、光热、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引领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也为装备制造生产能力建设打开新的空间。

  去年4月,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海西未来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一体化电源”生产基地开工,“一体化光伏电站电源”项目不仅是全球最先进的技术,而且突破了光伏领域发展“瓶颈”,兼容光伏发电及光热发电两方面的优点,国际首创,技术领先。“光伏一体化电源”生产基地,将突破以往传统电站的建设路径和方式,将所有电气部分进行高度集成,即把原来汇流箱、保护系统、逆变器、升压站、建筑部分、监控系统、办公系统全部进行整合,这对海西来说将极大地降低光伏发电项目相关电路部件、设备成本,与传统相比可降低25%的成本,对拉动海西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而随着青海阳明德令哈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首台兆瓦级高原型风机下线,新能源领域高端产品制造“浮出水面”,由此,青海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实现“零”的突破,海西也在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体系,培育建构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的进程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今年一季度海西州完成新能源投资10.57亿元,占到全州一季度投资总量的27%,构建光伏、光热、风能利用的“装备制造—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链,定会催生出强大动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友情链接  
乌兰县人民政府网 | 乌兰党建网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国新办 | 中工网
中国人大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政协新闻网 | 中国文明网 | 看中国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网联网 |
主办: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