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走进乌兰 | 新闻中心 | 乌兰微报 | 领导动态 | 乌兰旅游 | 民生关注 | 通知公告 | 民俗文化 | 生态乌兰 | 重点宣传 | 学习之窗 | 他山之石 | 生活百科
脱贫攻坚“赶考”路上的乌兰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1-21 19:44:50
编辑: 乌兰新闻网

  沿着古丝绸南路西行,翻过橡皮山,就是被誉为柴达木盆地东大门的海西州乌兰县,近年来随着茶卡“天空之镜”的大热,乌兰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脱贫攻坚的大树已悄然开花结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饱含深情与激励的教诲,在乌兰县域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汉、蒙古、藏、回等18个少数民族数万群众借力各方扶贫暖风,让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光束,照亮乌兰奔向幸福小康生活的前行之路。

  “产业发展要跟上潮流,互联网+无处不在。”冬日里的乌兰县城电子商务产业园里依旧忙碌。投资1500万元建成的1800平方米的产业园是集中展示和宣传乌兰县特色产品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平台,园内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下设电子商务平台区、电子商务服务区、办公区、“互联网+”体验中心、智慧物流中心等,除了销售商品更营造了农牧区电商环境,促进着农产品入市进程,2017年线上销售900余万元,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风骤起,旅游井喷把钱吹进百姓口袋里

  随着茶卡盐湖景区迎来“井喷式”发展,乌兰县紧紧抓住机遇,依托资源创新举措,打造扶贫产业园,为百姓种下好大一颗“摇钱树”。

  2016年,通过“社企联姻”模式,联合当地吉仁生态农牧业公司在茶卡镇打造了集旅游扶贫、特色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为一体的综合性扶贫产业示范园,公司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优势,探索出一条“公司+产业园+合作社+基地+牧户”的上下游经营链,为全县90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股金分红240万元,自运营以来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年人均工资2.74万元,这无疑解决了贫困户脱贫再返贫的后顾之忧,大幅度提高了贫困户和牧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镇上居民赵傅盛在茶卡盐湖景区出入口的商业摊店,每到旅游旺季生意好得不得了,自家做的盐袋、盐雕备受外地游客喜爱,整个夏天除去相关的费用赚个三五万元不成问题。“就咱这一片几十个商业摊在我们茶卡镇的居民眼中那可全是‘香饽饽’呢。”

  茶卡旅游的兴起,直接带动了茶卡小镇的第三产业发展,家庭宾馆、农家乐如雨后春笋争相冒头。

  在离景区不远的茶卡村,整洁的柏油路面、次第排开的二层小洋楼,整个村子尽显冬日的祥和宁静。各家门口处摆放的各类广告灯箱上虽覆着一层雪,但依旧难掩它昔日的光彩。

  “现在村民们不是开家庭宾馆就是开农家院,一到夏天旅游旺季,村子里车水马龙可热闹了。”离开庄稼地当上旅馆小老板的曹福贵相信,明年的旅游季他能赚得更多。

  无独有偶,离茶卡村不远的巴音村里,姜发菊也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家庭宾馆,闲暇的冬日里姜发菊正考虑着是否再把自己的小院扩建一番,来年夏天好多住些游客。

  2013年刚从小水桥搬进巴音村时,是姜发菊家最煎熬的日子。常年患病的丈夫被查出白血病,两个女儿还在上学,一个家全靠姜发菊伺候几亩薄地苦苦支撑。因病因学导致的贫困让姜发菊看不到未来,虽有政府救助,但一家人的生活始终在贫困线上徘徊。

  现在好了,随着茶卡旅游人次的逐年递增,姜发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注册了家庭宾馆,不用离开家就能轻松赚钱,既照顾了家中的病人,也不耽误脱贫致富。说起未来,姜发菊信心满满地说:“咱茶卡的旅游一年好过一年,我家的日子又怎么会红火不起来?”

  目前,茶卡全镇登记在册的家庭宾馆168家、接待床位2180张,还有更多的家庭宾馆在登记办理之中,以农家乐为主的餐饮行业正蓬勃发展,旅游这股骤起的暖风已将源源不断的钞票吹进百姓的口袋中。

  帆正扬,发展劲风吹动绿色产业新升级

  地处高原腹地,乌兰农牧业的发展迟缓而滞后,而今随着产业转型发展的劲风吹来,乌兰农牧业也开始从传统走向特色,农户地里的作物从青稞、小麦变成枸杞、藜麦等高附加值作物,牧户放养的牛羊也被赋予了新的品牌价值。

  发展绿色产业和脱贫攻坚并驾齐驱,乌兰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必然也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以前的耕地主要种植吃饭的口粮,草山上虽然牛羊遍野,可真正落到农牧民口袋里的收入却是微薄的。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不但把农牧民从单一的产业结构中引领出来,更重要的是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一条宽阔延伸特色农牧业之路,使这里的耕地和草山释放出巨大能量。”乌兰县农牧口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以前单一种植小麦、青稞、马铃薯的土地换了“角色”。枸杞种植从五年前的353公顷增加到去年的2913公顷;“洋庄稼”藜麦种植面积达100公顷,建成年加工能力达6千吨的藜麦加工厂,0.5公斤成品藜麦在市场的行销价近百元;设施农业伸长触角,全县近2000栋日光节能温室,实现蔬菜自给率达40%以上。在枸杞、藜麦、城郊果蔬种植业占据全县过半“江山”的版图上,特色产业体系渐入佳境。

  “茶卡羊”获得农业部国家地理标识保护登记认证,成为海西州首个荣获国家保护认证的畜产品,平均销售量达5万只以上。县城希里沟镇河东村率先成为“柴达木福牛”养殖示范点,在平衡草畜、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循环畜牧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扩大枸杞种植、打响茶卡羊品牌、打造福牛产业”的思路落地生根的同时,吉仁生态养殖、金穗福牛养殖等一批龙头企业风生水起。

  产业转型发展背后当然是当地百姓越来越鼓的钱袋子

  “县强了,群众也跟着富。我们中村以前是一个贫困村,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变了样。人均收入到现在翻了好几番,低保、医保应保尽保,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说到根子上是县上的实力增强了,不然拿什么带群众、帮百姓。”柯柯镇中村党支部书记雷有德话语实在。

  建国是乌兰县茶卡镇的牧民,前些年自己因外债将自家草场抵押给他人,生活陷入困顿。正当他茫然无助时,吉仁公司找到了他。在与他多次商谈、多方考察后,公司替他偿还了欠款,拿回了草场,并将他返聘到公司。三年来,在公司帮扶和他自身努力下,年收入已达10万元,购买了楼房,两个孩子也顺利进入大学读书。

  通过吸纳贫困户到公司务工,为周边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当地企业在尝到产业转型带来的“甜头”时,也不忘参与到当地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来,仅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一家就已吸纳当地劳动力300余人,年人均工资达2.7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当地贫困户劳动力再就业问题。

  在海西州辽阔的怀抱里,乌兰盼强,群众思富,曾几何时在戴着“贫困县”帽子的漫长岁月中,理想的光束总是和乌兰的现实有相当的距离。

  作为曾经的“贫困县”,乌兰县在“心存不甘”中追赶,乘着改革东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后发优势,眼前,一个县强民富的乌兰正向我们阔步走来。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友情链接
乌兰县人民政府网 | 乌兰党建网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国新办 | 中工网
中国人大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政协新闻网 | 中国文明网 | 看中国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网联网 |
主办: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08000131号-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