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走进乌兰 | 新闻中心 | 乌兰微报 | 领导动态 | 乌兰旅游 | 民生关注 | 通知公告 | 民俗文化 | 生态乌兰 | 重点宣传 | 学习之窗 | 他山之石 | 生活百科
基层文化遍地开花
来源: 柴达木日报
发布时间: 2018-02-14 15:21:30
编辑: 乌兰新闻网

  新村的绸子舞动全场、西村的秧歌说唱动情接地气、西沙沟村的诗歌朗诵慷慨激昂、东村的“花儿”联唱唱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去年12月20日,乌兰县柯柯镇文化大礼堂里灯光璀璨,人潮涌动,掌声欢笑声交织,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文艺汇演将全镇的宣讲活动推向了高潮,让十九大精神走进了村社、走进了群众。

  柯柯镇将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烙着历史印迹的铁路俱乐部打造成文化大礼堂,建成基层精神文化阵地,在新时代里焕发光彩,彰显文化魅力。

  推开礼堂大门,抬眼便见一个类似蒙古包形制的文化墙,“柯柯”两个蓝色蒙语意象的大字醒目突出,下面是金色的蒙语“柯柯镇文化礼堂”,下方三个展示柜里摆放着“先进单位”“平安镇乡”等奖牌,两侧分列着白色的苏鲁锭。大礼堂里,历史沿革、乡村民俗、崇德尚贤等内容的展板装点着墙面,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舞台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幕布鲜艳如新,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如潮的掌声。

  抚着旧式的木质扶手拾阶而上,踏入旧时光阴,走进新进代的文化展厅,二楼陈列着从各村征集来的民俗文化展品,德都蒙古服饰、唐卡、马鞍,土族刺绣、酿酒器具,汉族人家的仿制大门……墙上则挂着介绍德都蒙古文化、土族文化、撒拉族文化的展板,类型多样,不一而足。

  2016年,柯柯镇实施改造工程,将柯铁俱乐部修缮一新,建成大礼堂宣传文化阵地,文化的种子在各村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立足文化礼堂、文化窗、文化墙、文化长廊,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基层精神文化活动让群众体会到更多获得感。

  北柯柯村、南柯柯村、卜浪沟三个牧业村传承发展德都蒙古文化,东村每年自发组织射箭比赛,托海村有个秦腔民间文化艺术团,唱响乌兰,唱进德令哈;赛纳村的土族服饰展演获得过州级奖励,土族刺绣展厅参观者络绎不绝;兴乐、东村村民来自乐都,民间小调、“花儿”、快板唱得欢,村里群众都爱听;兴隆、兴化两村的传统民族美食精致诱人,让人垂涎。“每次组织演出节目太多,我们都要筛选,各村为了上台特别积极,节目获奖镇里、村里都会有些小奖励,各村都比着拿出紧扣主题、形式新颖的精品节目。”柯柯镇组织委员任静说,基层群众热爱文化、参与度高,自发组建团队举行比赛、开展活动,镇里也会在有奖问答环节发放纪念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镇级四室一窗口、村级广播室、文化舞台、文化广场等硬件设施的完善,加快了柯柯镇、赛什克村省级宣传文化示范镇、省级宣传文化示范村创建步伐。“以前村民都坐在巷道里传闲话,现在都在巷道里拉二胡、跳舞。”任静说各村组织文化活动后,喝酒的、打麻将的少了,排节目演节目的多了,乡风文明建设也提高了。

  “‘百姓宣讲大篷车’来宣讲时,赛什克村广场上人山人海,远一点的都开着车来看演出。”副镇长晁春霞说起这些很兴奋。她还说企业也为赛纳村和兴乐村配备了各种器乐,最大程度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托海村秦腔演出业余剧团,记者见到了第三代团长徐汉军,听老人讲剧团25年的发展历程。托海村村民大多从湟中来,农闲时就爱“吼”两嗓子秦腔,现在剧团有27人,2013年村里专门建了一个秦腔舞台,老人们演出有了固定场所。每年剧团都会推出一二台新剧和折子戏,已经形成了《游西湖》《赵氏孤儿》《铡美案》等10多个剧目。徐汉军老人说:“前前后后有近60人参加剧团,我们一直记着老村长、第一任团长的要求,精心排练、认真演出,现在政策好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大家唱秦腔就有事干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

  镇里村里每次演节目,西沙沟村张梅花大娘都去看,“我不认字、不会唱、不会说,但看他们演得好、唱得好就想听想看。夏天到了,我们锅庄也跳、秧歌也扭,我们的精神更好了。”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友情链接
乌兰县人民政府网 | 乌兰党建网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国新办 | 中工网
中国人大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政协新闻网 | 中国文明网 | 看中国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网联网 |
主办: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08000131号-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