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走进乌兰 | 新闻中心 | 乌兰微报 | 领导动态 | 乌兰旅游 | 民生关注 | 通知公告 | 民俗文化 | 生态乌兰 | 重点宣传 | 学习之窗 | 他山之石 | 生活百科
海东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步入发展快车道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18-05-17 10:04:33
编辑: 乌兰新闻网

  互助县土族轮子秋表演

  循化县美丽乡村乙日亥村

  海东市乡村旅游推进会。时报记者周海新摄

  平安巴藏沟花海。时报记者周海新摄

  青海新闻网讯党的十九大确立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党和国家为民谋福祉的目标再次聚焦乡村。各地党委政府纷纷将乡村旅游确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快速推进,乡村旅游也随即成为推动广大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

  海东是河湟文明的发祥地,是河湟文化的主要承载区,更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农耕区。这里山川风貌斑斓多彩,人文历史悠久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元,农耕底蕴普遍厚重,发展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明显,与省内其他地域比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鸟成云曾强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全市上下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省委书记、省长王建军关于研究促进全域旅游推动绿色发展的要求,把促进全域旅游同推动“四个转变”、实施“五四”战略、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新青海新海东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省情市情认识,强化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思想认识要再聚焦再提升、工作措施要再拓展再深化、组织领导要再强化再加力,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贴旅游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重突出地方特色,着力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振兴河湟地区乡村旅游业,全力推动海东乡村旅游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海东市创新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加大自然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大力宣传推介海东旅游资源,初步打造了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黄河风情、民俗风情为主的五大旅游品牌。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呈现出“井喷”态势,夏秋季节的海东山川游人如织,众多旅游接待企业和团队应运而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乡村旅游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高举旅游大旗

   美丽乡村布满河湟大地

  进入新时代,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省委《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和省政府《青海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意见》,均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研究促进全域旅游推动绿色发展。

  作为青海省东部门户的海东市,2017年起就为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布局谋划。

  2017年10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鸟成云带领市直相关部门和六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前往湟中县卡阳村、大通县边麻沟村考察学习乡村旅游业,到海北州考察学习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党的十九大后,海东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务虚会议,把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作为研讨的重要内容,随即又召开全市文化旅游暨乡村振兴工作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乡村旅游工作。

  2018年初召开的海东市委二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农旅互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借鉴湟中卡阳、大通边麻沟模式,吸收互助县东和乡油嘴湾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有益经验,争取在每个县(区)选取2个以上示范点,高标准建成全市乃至全省的品牌”。

  2018年市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

  2018年4月15日至19日,市委主要领导连续四天分赴乐都区、民和县、循化县、互助县调研乡村旅游。

  4月28日,市委市政府以“现场观摩+会议”的形式,召开海东市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推进会,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强调要全力推动海东乡村旅游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通过一系列学思践悟,海东市各级干部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谋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意识不断增强,工作举措持续强化,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全市上下发展乡村旅游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势头正盛。”这既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普遍认识,也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治远见、战略定力和为民情怀。

  目前,海东市乡村旅游利用特有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田园风光等优势资源,在农村深入实施“民族民俗游”、“田园风光游”“观光采摘游”等多种形式、多种业态的乡村旅游项目。拥有各类乡村旅游接待点840家,星级以上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376家,其中,二星级37家、三星级173家、四星级166家,数量居全省各州市之冠,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2/3。

  强化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础更加牢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陶渊明对耕读生活最真切的描述,也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回忆故乡、向往田园的美好愿望。

  美好的生态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回归乡村”不仅是现代城里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乡村生态的情怀和乡愁情结。然而,当人们来到诗意中的乡村时,却发现已经不能适应那种生活,处处遇到了窘境。“田园是美的、空气是清新的,但是如厕不习惯、档次不高……乡村的美是打折扣的。”游客周女士说。

  乡村旅游之所以强调乡村,是因为旅游目的地在农村,它既跟名胜景区不同,也跟文化场所迥异。乡村旅游必须扎根“乡”和“村”,既要“土”的亲切,又要“新”的舒适,保护生态、基础设施是打造乡村旅游基础和关键。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海东在全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同时,十分注重乡村生态建设,开展了综合环境整治、植树造林、 “厕所革命”等攻坚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一幢幢漂亮的民房掩映在绿树丛林中,一排排朱红色的琉璃瓦大门和粉墙黛瓦浮现在眼前,一座气派的村委服务中心楼耸立在文化广场的正中央,广场两边的六角凉亭和走廊古色古香。这一切都让平安区三合镇新安村显得格外宁静与安详。

  “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新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新安村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农民过上了‘娱乐有设施、活动有场所、休闲有去处’的健康新生活。”平安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季连升说,新安村的危房现在已全部得到了改造,村民居住有了安全保障,所有农户都吃上了自来水,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彻底解决了村民常年无法洗澡的问题,通过改水改厕,也改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几年来,依托独特的河湟风情和文化底蕴,海东市坚持以点带面,重抓试点建设,提升乡村建设整体水平,乡村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海东市共实施高原美丽乡村279个,危房改造2.2万户,易地搬迁9088户32655人,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建设里程2970公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5万人。争取实施了总投资达2.34亿美元的亚行贷款项目青海海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积极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的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的农村不仅仅需要水、电、路的通畅,还有对燃气、通信等现代化设施的追求。海东市依托跻身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的机遇,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在一些村庄超前实施了清洁能源工程。

  “天然气灶做饭,太方便了!”家住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幸福家园的石生花眼神里满是喜悦。对于不久前还烧着柴禾做饭的她来说,像如今这样通了上下水、用着天然气做饭的生活,变化真是太大了。

  这种清洁能源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了安全、经济、清洁、节能减排、绿色生态发展的目标。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美化人居环境、完善城镇功能配套,还能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开启了打造清洁低碳高原美丽乡村新篇章。

  如今,只要走进海东市高原美丽乡村,便能看到错落有致的村落民居,整洁平坦的村中小道,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和健康和谐的文明新风,一个个乡村焕发出了别样生机。

  “乡村美是美在乡土、美在环境、美在记忆。山清水秀,空气好,这是美丽乡村,这样的乡村才能让人记得住乡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市民李先生说。

  突出别具一格美丽乡村处处是特色

  河湟地区乡村的布局、建筑等都寄寓着文化意象,它不是一堆生硬的古建筑群,而是被河湟文化浸润滋养透了的文化、科技、美学、教育、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生命体,是千百年来人们耕读生活的栖息地,寄托着乡民居住、劳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关系与情感。

  海东在推进乡村旅游时,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建筑特色与现代元素融为一体,打造了一个个特色小镇和民俗村。

  官亭镇是青海省入选第二批国家特色小镇的乡镇之一。这里临近黄河,古树参天,气候宜人,风格独特,土族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辖区内距今4000多年的喇家遗址,为古镇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和韵味。

  海东在打造官亭镇时依托原有民族民俗文化、历史人文积累和独特资源禀赋,走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将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放在弘扬小镇的文化特色上,打造出了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官亭镇镇长隆学林说,官亭入选中国特色小镇除了拥有享誉世界的喇家遗址,还有独具特色的土族民俗文化、美丽的黄河水上风情。到2020年,官亭镇将建成以喇家遗址为龙头,现代农业、农家乐、民俗民族文化体验等为主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此外,依托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建的喇家民俗村,是一个院墙土夯,房屋木质的民俗村,是河湟地区典型的农居。正在忙着收拾新房的村民喇胜利说:“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喇家民俗村就能解决游客的食宿问题。”

  乡村人文是无比丰厚的、活态化的遗产和财富。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现代旅游的角度讲,却是最原始、最本真、最原生的资源,也是安详稳定、恬淡自然的象征,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和审美。

  互助县小庄村过去是个纯农业村,村民的收入除了种植业,就靠打点零工。近年来,小庄村依托互助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建设,围绕土族文化,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土族安昭舞、土乡农家院、土族刺绣成为这个村的金字招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来此体验消费。民俗旅游业成为了这个村的支柱产业,也使这个土族聚居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色小镇是海东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海东明确提出:要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具体实践,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边界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构建以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为引领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格局。

  循化是全国唯一一个撒拉族自治县。2017年,循化依托黄河,开工实施了撒拉尔水镇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总规划面积5000亩,以撒拉族文化、河湟文化为魂,以绿色生态为体,集温泉康体、养生养老、都市休闲、太空农场、文化娱乐于一体,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光明前景。

  青海省旅发委荣增彦副主任介绍,循化撒拉尔水镇项目是国家“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点旅游项目,该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将循化独特的生态资源、黄河水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进行综合利用、深度挖掘,最终可形成集景观、田园、文旅、康养等业态和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小镇。

  化隆拉面创业者是全省拉面经济的主力军,也正因为拉面,群科镇才成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拉面小镇”。

  近年来,化隆群科将发挥“化隆牛肉拉面”的品牌效应,以拉面经济提档升级、产业精准扶贫为目标,围绕拉面经济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积极延伸质检、展销、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一个以中央大厨房为核心的食材供应链体系,以智慧数字化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拉面智慧平台,以质检中心、营运中心、孵化中心、人力中心、展销中心为内核的拉面营运总部基地,努力建设一座具有全国影响力,带动省内、服务省外的“拉面+”特色小镇。

  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董事长喇积元表示,特色小镇项目的实施和建成,将推动地方特色旅游、民俗文化、生态资源等不同领域、不同业态的融合发展和提质增效,加速全省乡村旅游发展高地建设。

  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实施化隆群科、民和官亭、互助加定、乐都瞿昙等美丽城镇建设。去年化隆群科拉面特色小镇、平安“光伏小镇”、循化撒拉尔水镇、乐都鳳山新城四个特色小镇开工建设。目前,海东市共有19个乡镇纳入《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3-2020年)》美丽城镇建设,化隆县群科镇、民和县官亭镇已纳入全国第一、第二批特色小镇,平安区平安镇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循化撒拉尔水镇旅游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旅游局2017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

  展望美好未来

   海东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有学者认为,乡村作为迥异于都市的悠闲、宁静、生态和传统的自然文化环境,承载着旅游转型升级后的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是新的耕读生活栖息地,是未来城乡人共同的家园。欧美的乡村发展已经证明,其庄园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

  这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也是最终的归宿。这个最终目标海东市委市政府正在规划当中。

  市旅发委工作人员韩鑫表示,海东正在谋划全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今后将通过实施游览环境改善、旅游商品研发、旅游精准扶贫、服务设施配套、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市场开拓等七大工程,做大做强做精乡村旅游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迅速提升海东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据了解,到2020年,海东市乡村旅游接待点将达到1020家,其中,星级旅游接待点达到500家,接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以上。将打造13个特色旅游名镇、31个旅游名村,实施46个乡村旅游扶贫富民计划,培育10个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综合性旅游骨干企业。同时将稳步推进“厕所革命”,补齐影响乡村旅游品质的短板,逐步将海东市打造成为青海省核心乡村旅游目的地。

  “加快推进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将竭尽所能,加快推进,为全市旅游发展贡献力量。”公司工作人员朱永鑫说。

  “作为妇女,我们不能闲着,也要为乡村振兴战略出一份力。”省人大代表、平安区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村民马米乃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海东广大干部不等不靠、甩开膀子,充分利用一座山、一块地、一片林、一条河,用智慧和汗水使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誓言逐渐变成了现实……

  绘就田园风光乡村旅游助农脱贫致富

  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适合人群居住。乡民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生产,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这就是越来越多城市人口走进田园,“回归乡村”体验乡村生活的根本原因,更是乡村旅游兴起的最大动力。

  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地处龙王山下,是前往北山林场的必经之地。2016年,该村在乡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积极推动下,创办了葱花香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及特色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通过村民自愿入股、土地租赁等方式创建“油嘴湾花海农庄”,全面开发乡村旅游业。

  2017年7月,汇聚了花海观赏区、文化体验区、文化休闲广场、乡村特色小吃区、农事体验区五大区域的油嘴湾花海开门迎客,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仅4个月,该村就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消费收入90余万元。

  这不禁让人惊讶,是什么原因让油嘴湾花海一炮走红?

  据省人大代表、麻吉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新介绍,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油嘴湾花海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这种依托“公司+合作社+群众”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农民获利。麻吉村今后要朝着环境卫生样板村、乡村振兴样板村的目标发展,逐渐将乡村旅游的模式从“先逛后吃再住宿”转变为“先吃后逛再住宿”,用餐饮留住游客,增加群众的收益。李世新说:“今年我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乡村旅游产业让全村老百姓人均纯收入超过一万元!”

  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旅游,最典型的旅游方式就是度假,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目标不同,休闲度假者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体验乡村生活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卯寨景区位于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因地处古代官道驿站得名“卯寨”。卯寨景区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地方。

  以前,新庄村虽然与享誉中外的柳湾彩陶景区和高庙古镇毗邻,但很少被外界知晓。2016年,新庄村成为高庙镇建设的高原美丽乡村之一,在政府投资的170万元基础上,村民李连和个人出资成立公司,开发打造了乐都高庙卯寨景区,这是一个集民俗农事体验、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景区内有无公害蔬菜,有绿色肉蛋食材,也有供游客观赏的孔雀、鸵鸟、锦鸡等动物和爬山游玩的栈道。特别是那一排二层中式仿古复式结构小别墅格外显眼,一层是餐厅,二层是宾馆,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高端食宿旅游胜地。

  “这种形式既可以吸纳一些本村劳动力,也可以接待旅居式游客,还可以带动周边的餐饮业,许多农民的钱包也就鼓起来了。”李连和高兴地说。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友情链接
乌兰县人民政府网 | 乌兰党建网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国新办 | 中工网
中国人大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政协新闻网 | 中国文明网 | 看中国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网联网 |
主办: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08000131号-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