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走进乌兰 | 新闻中心 | 乌兰微报 | 领导动态 | 乌兰旅游 | 民生关注 | 通知公告 | 民俗文化 | 生态乌兰 | 重点宣传 | 学习之窗 | 他山之石 | 生活百科
海西:以循环的“金钥匙”打开绿色发展之门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8-08-07 09:22:43
编辑: 乌兰新闻网

  在世人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中,柴达木盆地正如在版图上呈现的大片炽黄的色调,域内荒漠遍野,沙漠连绵。

  就在大自然形成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脆弱一面的同时,也赋予这块土地丰富的资源。资源,不断成就着海西的发展;资源,为海西奠定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态文明大旗猎猎,在改变自然面貌、绿染柴达木的同时,循环经济的新发展理念,也在这块土地上深扎根须。跻身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使柴达木盆地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

  绿色循环发展,意味着与曾经的粗放发展告别,与高质量发展相拥;绿色循环发展在列出的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命题面前,考量柴达木人在新时代追求绿色发展的智慧和勇毅。

  千淘万漉只为“吃干榨尽”

  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身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内,生产车间只占企业三分之一的面积,大块的空间是一格连着一格的纯碱废液沉淀池。

  立于沉淀池边,公司董事长邓良明手指池中清澈见底的液体说:“这是从上游的纯碱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液,在这里蒸发、加工后,就可生产出无水球状氯化钙,主要用于冬季公路防冻防滑等,年销售额可达千万元。”下一步,伴随循环利用技术的提升,公司将通过实施二、三期工程项目,开发生产技术要求更高的食用、医药级无水氯化钙,让废液不但对生态环境不构成影响,而且在循环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能。

  从传输管道排出的浮着一团团泡沫的废液,到提出洁白如雪的球状结晶体,这仅仅是循环利用产生“魔力”的其中一环。往上追溯,循环的脉络越发清晰。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主动进位,在盆地里托起资源综合利用大循环。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自计划经济时代的探采矿藏粗加工,到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开发,逐步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四大产业基础。

  海西州副州长阿英德介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打破传统发展模式,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和探索循环经济发展,在柴达木盆地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大循环格局。目前,业已建成投产钾肥、纯碱、碳酸锂、铅锌尾矿综合利用等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工业产品增至125种,构建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七大循环型产业体系”。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如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换动能、改造升级步伐?对此,海西州州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孟海说,针对区内资源和环保特点,海西州倾力清楚尾矿,废弃卤水废液等生态环保陈留“旧账”,努力不产生环保“新债”,着眼于对资源的“吃干榨尽”,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靠消化尾矿、废液等废弃资源的企业相继产生,在发展的同时助力生态环保。在茫崖,50多年堆积形成的6亿吨石棉尾,一直成为压在海西人头上的生态重负。现在有了青海创安公司和相关企业联手,实施了石棉尾矿综合利用,把废弃原料变成了铁精粉、镁盐硅系列产品。身处大柴旦行委锡铁山镇的青海创新矿业有限公司,在循环利用中把尾矿、废液,“摇身”变为氯化铵、硫酸、磷酸、合成氨等系列产品。

  “吃干榨尽”,在海西的生动实践中,正不断衍生出发展的新动能。

  一朵盐花的奇幻循环之旅

  在海西富集的资源“家族”中,排头老大当属是盐了。以循环经济为标志的工业文明进步,赋予了海西大地上的浩瀚盐泽丰富而深远的内涵。

  察尔汗,以总价值超过12万亿元的盐湖资源开发潜力,已然成为海西乃至全省盐化工企业的重大支撑。这里的盐,是提取钾肥的重要原料。目前,察尔汗盐湖的钾肥每年产量已近500万吨,年产值近20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这里的盐,集钾、钠、镁、锂等多种元素于一身,使一粒盐的“身价”弥足珍贵,也为开展循环经济搭起了长长的“盐梯”。注目钾肥生产留下的背影,循环利用透出发展和进步的光束。

  此前,每生产一吨钾肥,同时要排出40立方米内含33%氯化镁的老卤,曾经由于国内氯化镁脱水、提炼等技术难题一直难以突破,盐湖资源开发基本仅限于为国内市场供应钾肥。储量丰富而“身价”更为昂贵的镁资源,不但白白流失,而且在直接排放后,成为污染生态环境的巨大“镁害”。

  高科技支撑下的绿色循环利用,让钾肥产生的废液中,镁元素的提取首先脱颖而出。走进盐湖钾肥占地数十平方公里的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基地,建设气势庞大。随着2017年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全线试车打通,生产出的金属镁材料,成为海西循环经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

  金属镁,是一种广泛适用于航空、汽车、医疗的重要材料,在循环利用中,其意义不仅是变“镁害”为“镁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循环综合开发利用,拓展了海西州循环经济的发展空间。

  以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为核心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后,钾资源利用率也由过去的27%提升至74%,相当于再造了6个察尔汗盐湖。

  青海盐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康民介绍,企业正致力打造“镁锂钾园”,业已建成10万吨电解金属镁装置、1万吨卤水吸附法提锂装置,实现了由单一钾肥生产跨向钾盐、盐湖化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建成了五大盐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产业,产品由此前的8种增至35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35%。

  “风光”催生出清洁新能源

  行走在柴达木盆地辽阔的区域内,不时便可见到高耸的风力发电设施,以及绵延在大漠戈壁上的蔚蓝色光伏发电设备,这已经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风光”优势,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的又一标志。

  注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光伏产业园区,在3.3平方公里的狭长戈壁滩上,每天2.7万块光伏发电板跟着太阳的射线行走。在四周光伏电板的簇拥中,两座高达近百米的吸热塔耸立其间,俨然成为光伏产业园区的“地标”。

  光热示范电站拔地而起,并网运行;全国光热技术研发中心成功落户,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入围国家光伏产业领跑者基地……这一切预示着海西州正在迎来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德令哈市的光热产业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立足于新能源多技术路线并存、全产业链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2吉瓦光热装机容量。”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孙立明说,以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带动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在“十三五”乃至更长的一个时期,德令哈市将重点打造国家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使“世界光热之都”成为一张生态等众多效应的新名片。

  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文闯认为,海西是太阳能资源富集的地区,这里有广阔的荒漠化土地,建设成本低,年均日照更具优势,这为光伏企业在海西的发展蓄积了巨大的潜力。

  正如孙立明所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速了装备和制造产业链的形成。

  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是中控的产品配套企业之一。两家看似毫不相关的企业,因为海西的新能源产业链将彼此连在一起。

  “这个支架是中控公司后期工程配套的大面积镜面支撑架,与此前简单的支架不同,富有高技术含量,堪比精密仪器,高标准要求也推动着企业的核心技术进步。”海西华汇副总经理岳宝云说,在给中控公司提供配套产品的同时,企业还为青海明阳公司生产风机塔筒。

  新能源的清洁低碳产业之树投下的“绿茵”正在海西大地延展。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友情链接
乌兰县人民政府网 | 乌兰党建网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国新办 | 中工网
中国人大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政协新闻网 | 中国文明网 | 看中国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网联网 |
主办: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08000131号-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