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走进乌兰 | 新闻中心 | 乌兰微报 | 领导动态 | 乌兰旅游 | 民生关注 | 通知公告 | 民俗文化 | 生态乌兰 | 重点宣传 | 学习之窗 | 他山之石 | 生活百科
海西华汇:一个企业的“精神坐标”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1-08 10:24:25
编辑: 乌兰新闻网

 随着戈壁滩上的寒风一天紧似一天,又一个冬季即将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辽阔的大地上。

  一

  此时,身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工业园内的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依然持续在高节奏运转和一片沸腾之中。风机塔筒生产车间里,伴随着操作人员按下一个个电钮,焊花飞溅,机声隆隆,厚重的钢板材料在机器设备灵巧的旋转压制中,成为制造风机塔筒的半成品,随之又被巨型吊车吊往下一道工序。

  曾经长期在我省传统机械制造行业工作的岳宝云,现在是海西华汇公司的副总经理,亲历了这家公司在浩海戈壁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也是海西华汇冲过波峰浪谷、走过沟沟坎坎的见证人。在岳宝云看来,成就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韧不拔、求实创新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脚下的根、心中的魂,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紧握在手里、铭记在心间的“法宝”。海西华汇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之路,就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鲜活例证。

  海西华汇公司是德令哈市在近十年前利用“青洽会”平台,从浙江省引来的一家集化工机械、PE管材、草坪花坛围栏制造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现在回头看去,那时的海西华汇在德令哈的工业格局中基本可以说是处于“配角”的角色。清洁设备、非标产品、小打小闹的围栏设施,对于最初的海西华汇公司而言,只要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自己的“菜”。

  起步总是与艰辛相伴,而往往咬定青山不放松,愈是艰辛愈能淬炼出一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精神。凭借这种精神,海西华汇公司抢抓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乘势而上,通过深化改革产生内驱动力,瞄准装备制造的市场空间,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公司逐步崭露头角。也就在公司发展步子悄然迈大的三年多前,却又赶上了工业经济持续下行的”寒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公司曾经门可罗雀,账本上的赤字按不住地往上涨,甚至一度连职工的基本工资发放也很艰难……但就是在这样严峻的状况下,公司不减一名职工,从普通职工到管理人员,大家相互挽起手臂奋发前行,终于迎来了“破冰行船”的新曙光。

蓝天下,华汇生产的风机塔筒正在装车。摄影:马振东

  二

  “风雨之后见彩虹”,风雨之后也更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可贵。公司在从贫困中抽身后,果敢地抓住国家实施能源转换战略带来的“天时”之利,用足用活海西州对企业推出的一系列倾斜政策的“地利”资源,加之不断推进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开始了向发展风电设备塔筒、光伏光热支架等高端制造业迈进,经过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攀缘,一条初具规模、享誉州内外的新能源设备制造基地的道路,在公司的脚下延伸开来。“海西华汇”也已然成为一块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制造业品牌。

  自强不息让海西华汇公司赢得春华秋实、矢志笃行的勇毅,也使公司在创新中探索的路径通向深广。

  紧扣海西州打造千亿元能源产业集群,构筑“世界光热之都”,建设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新高地,海西华汇公司选择了决意“不再跟在别人后面跑”,而是依靠高科技支撑,迈向自主研发的广阔发展空间。为此,公司投入上亿元巨资建起了一条年产5千吨镀锌防腐生产线,随后又投资5千多万元,将现有的年产300套风机塔筒生产线改造成为年产500套风机塔筒的生产能力。顺着这条路线图,这两条高标准的专用生产线建成投用后,将使企业新能源装备制造能力、装备供应保障能力、产品高科技含金量树起一块意义非凡的里程碑。

  “上下同欲者胜”,这句古语用在“攥指成拳”的海西华汇公司,谋求不甘人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得到了验证。

  为了抢时间赶速度,今年春节前,专用于生产线项目的环评、设备选型、产品订单等各项前期工作就已经全部落地。除夕之夜,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机声鼎沸,上至公司高层下至普通员工,每一个华汇人都把自己融汇到这个“家庭”中,期望这个“家庭”通过这个项目,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轨,并以此甩开因地位区位在人们惯性思维中形成的落后“帽子”。

  三

  项目在华汇人“铆足一股劲”中向前推进,2018年6月底,镀锌防腐工程和风电塔筒生产线全部建成投用,在海西创下了“华汇速度”的同时,彻底改变了以往海西当地生产的光热、光伏、风电支架等装备、配件材料,必须远途运往内地省区进行镀锌防腐处理的历史,不但大幅度降低了新能源装备、材料配件的制造成本,快速提升了海西新能源装备制造能力,同时延伸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链条,还为新能源项目建设业主减少了巨额费用,为促进海西州乃至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更成为一种以信念汇聚力量的示范。

  “要在谋求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真正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发展打上自己‘标签’的装备制造产业,就必须自己掌握这个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腰杆才能硬起来’,步子才能迈大走快。”岳宝云对此感受颇深。

  为了真正打破束缚和制约,海西华汇公司在近一年间一直以建设海西州乃至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为目标,牵住“发展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牛鼻子”,紧盯国家构建新能源战略大格局,跟进海西州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机遇期,谋求打造一流的装备制造企业,创造以点带面的一流业绩。为此,企业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选优配强工程建设队伍,同时以激励机制给各类人才在海西华汇搭起人尽其才的平台,面向各地选拔人才,以人才的聚集为企业的发展蓄积力量。目前公司15名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全国各地引进的高科技人才,不仅引来了4名高级工程师,就连各个关键技术岗位的操作工也都是从各地引进的,这无形中从另一个层面为海西华汇面向未来的发展集聚了力量。

  从曾经“勉强度日”的企业,到现在年产值超过数亿元,传递出了华汇人坚定不移的信念:事业是自强不息干出来的;成功是一步一个脚窝奋斗出来的……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友情链接
乌兰县人民政府网 | 乌兰党建网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国新办 | 中工网
中国人大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政协新闻网 | 中国文明网 | 看中国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网联网 |
主办: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青ICP备08000131号-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