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走进乌兰 | 新闻中心 | 乌兰微报 | 领导动态 | 乌兰旅游 | 民生关注 | 通知公告 | 民俗文化 | 生态乌兰 | 重点宣传 | 学习之窗 | 他山之石 | 生活百科
【促百分百达标 迎党百年华诞】
党带领我们奋进跨越的“这些年”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8-06 09:47:03
编辑: 乌兰新闻网

  长江源村宽敞整洁的街道。

  时至仲夏,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环抱在一片翠绿之中,城市街道里花团锦簇,群鸟脆鸣。7月28日,走进格尔木市南郊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从城市街道蔓延的翠绿一直延伸到这里,白墙黛瓦的民居前簇拥着的格桑花开得正旺,迎风招展的红旗下整个村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时隔多年,当记者再次踏上这个从雪山深处搬迁而来的村落时,映入眼帘的便是宽阔整洁的马路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藏式民居,再往深处探去,新开的藏餐吧、青年创业街、专业合作社……一个个“新面孔”仿佛向我们展示着长江源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紧紧跟着党走,迈步向着下一个百年目标冲刺的坚定信心。

  踱步于长江源村宽阔的文化广场,一侧墙面用石块垒砌的藏式建筑物和周围的民居浑然一体,从带着毛刺的粉刷墙面和崭新的牌匾,不难看出这是村里竣工不久的新建筑。

  “这是村里今年新修的村史馆!”站在修葺一新的村史馆门口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很是激动,说着便要邀请我们进里面一探究竟。

  只见,眼前的一幅大型模型地图上,巍峨的唐古拉山脉横贯整个地图,沱沱河旁昔日里的老村子用最显眼的牌子标记了出来。“我们建这座村史馆的目的就是要让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们时时刻刻铭记现在的生活来的多么不容易。”扎西达娃介绍说,这座村史馆里收藏着过去我们在雪山脚下生活时的日常用具,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珍贵画面,还有见证村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这些都是激励我们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满怀感恩之心跟党走,带领全村227户604人实现共同富裕,家家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目标的动力。

  “每次到村史馆里面转一圈,就感觉底气更足了!”村民达瓦卓玛自从2004年迁到了这里,住进了政府统一给盖的新房子,还当上了草原管护员。她说,村里小到邻里家的鸡毛蒜皮、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大到成立村里的合作社都被书记和党员们捋得顺顺的,这两天,村里的干部正忙着帮我们解决房子没产权证的事情,真是觉得住在村里是越来越幸福了。

  边走边说,脸庞有些黝黑,听到村民掏心窝子的话,身材干练的扎西达娃越说越起劲。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视察长江源村时的殷殷嘱托,我们都牢记于心。这几年,村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带动引领作用,围绕‘红色党建’‘生态环保’‘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发展品牌,推动长江源村全面发展。”

  走出记录着长江源村变迁的村史馆,在村道上我们遇到了村民小马,不久前刚从山上巡山回来的她兴冲冲地要给大家讲一下她在草原上看到的变化。小马高兴地说:“草场上的草长得更高了,还在那边看到了不少新来的野生动物。”

  43岁的小马也是村里的一名草原管护员,刚从山下搬过来时她还不理解,好不容易从四面环山的深山搬迁到市区里,住进了水、电、暖齐全的新屋子,村里的干部怎么老惦记着那片“穷沟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眼间几年过去,当每年2万余元生态奖补资金拿到手里;当成为草原管护员领到第一笔固定工资时;当看到村里靠着吃“生态饭”走上脱贫致富路时……小马对当时跟着村里的党员和194名草原管护员重返长江源头保护环境的决定没有丝毫后悔。

  如今的长江源村奋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前沿,在“党建+”带动引领下,村党支部凝聚全村党员群众以不忘初心的信念,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已是了然于心。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友情链接
乌兰县人民政府网 | 乌兰党建网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国新办 | 中工网
中国人大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政协新闻网 | 中国文明网 | 看中国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网联网 |
主办: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ICP备19000163号-55
免责声明:乌兰新闻网由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乌兰县委宣传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