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走进乌兰 | 新闻中心 | 乌兰微报 | 领导动态 | 乌兰旅游 | 民生关注 | 通知公告 | 民俗文化 | 生态乌兰 | 重点宣传 | 学习之窗 | 他山之石 | 生活百科
“流量明星”该醒醒了!央视连发五条网评抨击流弊
来源: 央视网
发布时间: 2021-08-25 09:53:22
编辑: 乌兰新闻网

  近年来,“流量明星”依托旺盛的人气、众多的粉丝,每每吸引注意力,搅动舆论场,争议不断、影响恶劣。尤其近来,以吴亦凡、张哲瀚等“顶流”为典型,一批“流量明星”“塌房”,演艺圈内积弊已久的饭圈文化、粉丝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从8月20日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连发五篇“央视网评”,对这一流弊予以剖析和抨击。系列网评从“流量明星”的艺德、演技,粉丝经济被过度透支,“饭圈”中的歪风邪气,娱乐圈的“流量指挥棒”等多个方面,对演艺圈生态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刻的分析和透视,产生热烈反响。

  “央视网评”认为,流量明星德不配位,不仅给整个演艺行业带来极为负面的效应,更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尤其是给青少年灌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至上等不良观念,严重误导其价值观。如果不以身作则、自尊自爱,终有一天会“裸泳”上岸,贻笑大方!

  在这种环境下酝酿出来“饭圈文化”,理性不足、戾气有余。一言不合就掀起骂战、刷“黑词条”。更有甚者,有部分粉丝对于涉嫌强奸的偶像仍然“不离不弃”,还创建“救援群”企图“劫狱”,接二连三上演荒唐戏码。

  这种风气还进一步扩散到整个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不看三观看五官”的风气四处蔓延,社会严肃议题时常在娱乐至死中跑偏,“饭圈”互斗习惯渗透到方方面面,已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议题讨论的质量。

  “央视网评”分析指出,流量没有罪,造星也并非不可,但要尊重艺术规律和原则。在资本加持下,一些没唱功没演技没敬业精神的“三无演员”,登堂入室跃上食物链顶端,挤兑得中生代“戏骨”无戏可演,良心剧作无人问津,扰乱了文艺市场的正常秩序。

  究其根源,“流量明星”大行其道在于粉丝经济是一块人见人馋的“肥肉”。应援、打榜、疯狂购买偶像代言产品……粉丝对明星“爱的供养”滋生畸形消费市场,一些资本操控下的平台更是“因势利导”,变着法子让粉丝们花钱。明星名气大了,资本市场估值高了,平台流量升了,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唯独粉丝成了“冤大头”。

  “央视网评”特别指出,治理粉丝经济,要清晰梳理产业链中“粉丝—平台—资本—明星”等各环节,对粉丝经济中出现的一些灰色地带进行“精准滴灌”式监管。各大平台首当其责,有必要探索打破唯流量的单一评价指标,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强化技术向善导向;演艺行业更有必要进行“从艺之道”的大讨论,挖疮割痈、激浊扬清,从源头上解决“什么人能当明星”的问题。

  五篇文章发出后,在舆论场引起热烈反响,连续登上微博热搜榜。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载评论。网友们也积极留言互动,“唯流量风非常不可取”“支持清朗行动,请没有德行的艺人趁早离开娱乐圈”“希望各位明星把崇德尚艺刻在骨子里”“有流量的让自己的业务能力配的上自己的流量”……上百万网友在线参与了这场大讨论。《联合早报》等外媒也据此做了述评。(央视网评论)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无标题文档
友情链接
乌兰县人民政府网 | 乌兰党建网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国新办 | 中工网
中国人大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政协新闻网 | 中国文明网 | 看中国网 | 中国记协网 | 中国网联网 |
主办: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ICP备19000163号-55
免责声明:乌兰新闻网由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乌兰县委宣传部负责。